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大事记

 

 

一、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第一个行业学会。由于病理生理学家伍贻经、薛全福等教授的大力支持、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接受了陈德昌、席修明与王辰等提出的申请,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该筹备委员会于1996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1997年9月在北京中国科学会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会上宣布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地方和部队的临床医师200余名、病理生理学研究人员50余名参加大会,他们来自28个省市和地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代表着127所医院(包恬香港8所,台湾地区2所)。

      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与各个国家与地区性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协作,逐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借助主办国际会议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了与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香港危重病医学会(Hong Kong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法语系危重病医学会( la Societe de Reanimation de Langue Francaise,SRLF)、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APACCM)、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WFSICCM)及全球脓毒症联盟(Global Sepsis Alliance,GSA)的联系。

      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重视学术推广。每年一次的全国年会 ——“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已经成为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知名品牌会议,吸引数千名重症医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会。2007年~2015年举办了5届“中法危重病医学论坛”双年会。2006年8月与亚洲太平洋危重病医学联合会(APACCM)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共同主办 “亚太危重病医学学会第十四届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这是APACCM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危重病医学专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为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医务人员与国际同行交流提供了机会,为加强亚太地区危重病专业的学术合作做出了贡献。2017年起,又先后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和“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两个全国性的学术年会。开拓了科研与技术规范学术交流的创新。目前,每年全国性的固定学术活动包括“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和“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暨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均吸引众多参会议人员。

      此外,专委会特别重视危重病医学的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实施。2007年4月与香港中文大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系(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Intensive Ca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合作举办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及支持治疗(BASIC)教师课程,之后在国内推行BASIC课程,至2019年已举办54期,培训学员1600余名,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危重病医学的规范化基础培训工作。2005年9月与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合作,首次在大陆地区开展了危重病医学基础教程(Fundamental Critical Care Support, FCCS)及灾难医学基础教程(Fundamental Disaster Management, FDM)等继续教育课程。2006年8月,与上海德尔格公司合举办了肺开放(Open Lung)动物试验课。2014年开始举办“机械通气高级培训班课程(IMPROVE,IMprovePROficiency in Ventilation)”,至2019年已举办18期,540名学员参加授课。2016年与美国重症医学会合作,开设“重症医学多学科精髓课程(MCCRC)” 2018年,专委会正式启动“重症技术规范中国行”活动,旨在集中学会人才优势,面向基层医师,普及与推广重症医学的临床诊疗操作规范与技能。此活动依托青委会,截止2019年底已举办11期,2000余人参加培训。2018年9月创办了“主任智慧论坛”系列培训项目,并在天津、武汉、济南、深圳、南京、武汉及本溪成功召开了七期论坛,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论坛从科室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科室建设、科室人文等方面培养了科室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习惯,加强科室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这些培训课程、论坛及研讨会,与每年一度的“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 、”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和“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一起,构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2017年,专委会成立和“护理学组”和“呼吸治疗学组”,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重症护理和呼吸治疗相关的学术发展。护理学组撰写出版了《重症护理规范》(2020年已再版),呼吸治疗学组于2020年推出了 “重症患者气道廓清技术专家共识”,撰写《呼吸治疗技术》即将出版。

      2019年,专委会成立“中国重症医学研究专家委员会”,旨在有组织地推进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使世界的舞台上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2020年我国新冠疫情期间,多位专委会的委员、青委、学组成员和会员投身到湖北及各地的抗疫一线工作,不怕困难、不畏牺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历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及主要学术活动

 

 

1. 历届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专业委员会(1997年~2001年)

主任委员:陈德昌(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委员:米世簪(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其夏(中国医学科

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之南(北京协和医院),黄萃庭(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铣(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秘书长:陈浩辉(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席修明(复兴医院)

全国委员:60名

 

 

第二届专业委员会(2002年~2006年)

主任委员:陈德昌(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委员:吴其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肖正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王可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况铣(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米世簪(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惠德(北京朝阳医院)

秘书长:席修明(复兴医院),王辰(北京朝阳医院)

常务委员:23名

全国委员:76名

 

 

第三届专业委员会(2006年~2011年)

主任委员:席修明(复兴医院)

副主任委员:方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覃铁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汤耀卿(上海瑞金医院),王可富(齐鲁医院),林洪远(解放军第304医院),王辰(北京朝阳医院),赵克森(南方医科大学)

秘书长:杜斌(北京协和医院)

副秘书长:许媛(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

司库:马朋林(解放军第309医院)

常务委员:38名

全国委员:92名

 

 

第四届专业委员会(2011年~2015年)

主任委员:杜斌(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委员:方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洪远(解放军第304医院),马朋林(解放军第309医院),钱传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覃铁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汤耀卿(上海瑞金医院),王辰(卫生部北京医院),王育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秘书长:许媛(同仁医院)

副秘书长:詹庆元(北京朝阳医院)

常务委员:39名

全国委员:89名

 

 

第五届专业委员会(2015年~2020年)

主任委员:马朋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副主任委员:胡振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晓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建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钱传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覃铁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树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湘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宇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秘书长兼司库:姜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天坛医院)

副秘书长:李文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

常务委员:30名

委员:77名    

 

 

第六届专业委员会(2020年~2025年)

主任委员:周建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副主任委员:胡振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姜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天坛医院)、李树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林建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晓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湘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秘书长兼司库:李文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

常务委员:36名

委员:116名    

 

 

 

2. 主要学术活动(附照片)

 

 

• 1996年12月(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

 

 

 

 

 

• 1997年9月(北京):在中国科学会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 1998年7月(厦门):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

 

 

• 2000年4月(杭州):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

 

 

• 2002年9月(济南):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

 

 

• 2004年(昆明):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

 

 

• 2003年:SARS肄虐期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曾上书中央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积极建议,被领导采讷。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大批ICU医师、护士投入SARS危重患者的治疗。他们的医疗能力和献身精神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许,有的获中国科协、北京市委、市政府、广东省、江苏省等奖章、奖状。

 

 

• 2006年8月27日-29日(北京):亚太危重病医学学会第十四届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 2007年4月3日-4日(北京):与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Intensive Ca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合作举办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及支持治疗(BASIC)教师课程。之后在国内广泛开展了BASIC培训课程。

 

 

 

 

 

 

 

• 2007年11月7日-9日(北京):首届中法危重病医学研讨会。

 

 

• 2008年11月21至23日第八届全国危重病医学会议(广州)

 

 

 

 

 

• 2009年 2 月,由北京协和医院MICU杜斌教授牵头,由21个省市的24个成人ICU其同成立了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组(China Critical Care Clinical Trials Group ,CCCCTG),推动了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

 

 

• 2009年(上海):第2届中法危重病医学研讨会。

 

 

• 2010年10月14日-17日(北京):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CACCP)联合举办第九届中国危重病医学会议(Chinese Critical Care Congress,CCCC),之后每年的CCCC均由两个学会共同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

 

 

• 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北京):召开了第十届全国危重病医学学术会,并与国际全身性感染论坛(ISF)与共同举办Sepsis2011。

 

 

• 2011年12月1-4日(昆明):第3届中法危重病医学研讨会。

 

 

• 2012年9月13日至16日(北京):第12届全国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暨中欧危重病医学论坛(CSCCM-ESICM FORUM)。

 

 

• 2012年9月13日(北京):世界脓毒症日(World Sepsis Day ,WSD)大型宣传活动,并发布了“世界脓毒症宣言”。

 

 

 

 

 

• 2012年11月8日至9日(北京):与欧洲危重病医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举办肾脏危重病培训课程(Beyond BASIC) 。

 

 

• 2013年9月13日至15日(上海):第13届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

 

 

• 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武汉):第四届中法危重病医学论坛。

 

 

• 2014年9月18日至21日(成都):第13届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

 

 

• 2014年3月29日至30日(北京):举办第一届机械通气高级培训班课程(IMPROVE,IMprovePROficiency in Ventilation)。

 

 

 

 


• 2014年7月5日~6日(青岛): 第二届IMPROVE培训班课程。

 

 

• 2015年1月10日~11日(上海):第三届IMPROVE培训班课程。

 

 

• 2015年3月7日~8日(重庆):第四届IMPROVE培训班课程。

 

 

• 2016年 :重症医学多学科精髓课程(MCCRC)

 

 

 

 

 

• 2017年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CCCC2017)

 

 

 

 

 

• 2017年12月1日-2日(北京):召开首届“中国重症医学研究论坛(CCCRF)“

 

 

 

 

 

2018年3月8日-10日(杭州):“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CSICT)”

 

 

 

 

 

• 2018年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CCCC2018)

 

 

 

 

 

• 2019年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CCCC2019)

 

 

 

 

 

• 2019年3月7日-10日(济南):第二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暨第二届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

 

 

 

 

 

• 2018年-2019年“重症技术规范中国行”活动

 

 

 

 

• 2018年-2019年“主任智慧论坛”系列培训项目,并在天津、武汉、济南、深圳、南京、武汉及本溪成功召开了七期论坛

 

 

 

 

 

 

 

三、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陈德昌

       男,北京协和医院危重病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1月生,浙江定海人,1953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2年率先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床边血流动力学及氧输送的动力监测,提高了对于急性危及生命的临床情况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即时观测治疗效应,并在监测参数指导下即时高速治疗方案。改进了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时的输液复苏治疗。改进了ADRS患者以及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持续性血液过滤术患者的输液治疗,1988年发现应用胃张力计(gastrictonometer)监测胃粘膜内pH(pHi)能较确切反映内脏器官缺血与缺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急性发病初期,在血流动力学、氧输送、pHi等参数指导下的输液治疗方案,明显提高了严重感染以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重视ICU获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根据ICU获得性感染的特点和严重性,改进了抗生素治疗策略,明显减低了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对于MOD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于1984年在全国率先使用持续性血液过滤术,避免失衡综合征,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营养支持与输液复苏治疗,从而挽救了一部分严重烧伤及严重感染患者的生命。

 

 

 

 

 

 

第三届主任委员:席修明

       男, 1955年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危重病医学临床与科研工作 30 余年,针对 ARDS、MODS 疾病的治疗和多器官的支持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我国第一个危重症医学专业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担任该学会的首任秘书长,并成功代表协会申请加入世界危重病医学理事会,担任国际亚太地区危重症医学会理事。另外,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主任,这是我国第一个危重症医学系,是国内最大的危重症医学临床基地。曾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北京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1项、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项目1项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危重症医学》、《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3篇。

 

 

 

 

 

 

第四届主任委员:杜斌

       男,教授,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工作,2004年9月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至今,2011年7月成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工作以来,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书籍编写6部,主持翻译国外著作2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11年12月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目前在国内委外承担多个重要学术职务: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理事,全球脓毒症联盟(GSA)理事,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五届主任委员:马朋林

       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曾任解放军309医院急救部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发表论文总数40余篇,其中国外SCI杂志论文17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2015年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目前还兼任多项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总干事长,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重症医学会(APACCM)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