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百年逐梦,党在心中,勇于创新,为民服务——学习李志勇教授《透过党的百年历程审视五中全会重大意义》讲座有感

发布时间:2021年6月29日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百年逐梦,党在心中,勇于创新,为民服务

­——学习李志勇教授《透过党的百年历程审视五中全会重大意义》

讲座有感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 赵京霞

 

 

      五一节前,有幸聆听了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李志勇教授关于《透过党的百年历程审视五中全会重大意义》的讲座,感悟颇深。李志勇教授的授课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党的百年历程和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回顾历史,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当前。透过历史事实,总结经验规律,形成抽象思维,构建理论体系,深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历史的逻辑,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决策和方向。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前世界潮流的发展规律声势浩大,只有顺应这个规律做事,才能成功。逆历史规律而为,终将被这个潮流给淹没掉。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党从中共诞生、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全面把握“两个大局”的提出,每一个重要决策和进步都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为。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是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大会,对中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考虑了人民共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国内国际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逻辑的现代化。

 

      那么,科技工作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共有6次科技革命。一、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科技革命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二、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三、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四、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整合,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等学科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五、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至14年),电子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开启了第五次科技革命之门,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周期之中。六、第六次科技革命(2015年开始),从科学角度看,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可能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从产业角度看,可能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从文明角度看,可能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

 

      回顾这几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引发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世界格局的大洗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加快的国际背景下,科技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由于各主要国家在新兴科技领域加大战略投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科技因素对国家间实力对比以及国家外交资源构成的影响进一步上升,并推动国际格局演变。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迫切要求科技创新发挥更直接、更强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科技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承压区”。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融合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和发展空间。从国际竞争走势看,中美贸易摩擦表面上是经济战,实质上是科技战,更是能力战、人才战。此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演进,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与国际高水平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如何更好地解放思想,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基础研究发展的短板问题,取得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是科技工作的使命。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制度,有着独特的优势。扶贫脱贫几十年如一日、挖通一个隧道历时十几年、南水北调跨越半个中国、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这些需要调动的资源和力量之巨是无法想象的,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国家危急关头的时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为战胜疫情形成了强大合力。因此,对于科技工作来说,只要我们导向明确、体制科学,相信我们能把握第六次科技革命,使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优势。

 

      那么,我们作为一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如何更好的为民服务呢?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为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这段话出自《钱氏家训》,也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好的解读。科研人生征途的胜利,不是财富名利,不是地位权势,而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只有怀揣“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才能不为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动,才能永葆科研初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突破。“科研工作是需要激情的,也是清贫的。”是对自己说的,不是给外人说的。